探索人才培养新思路,走出成都金具特色人才培养模式

企业发展靠人才,人才培养靠教育,而教育不仅仅是学校的责任,更是企业乃至全社会共同的责任。为此成都电力金具总厂积极参与探索人才培养道路,借力教育部“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于2014年初与四川大学签署“卓越工程师----校企联合培养协议”。通过与四川大学·制造科学与工程学院展开合作,实现学生校企“3+1”联合培养新型模式,即学生前三年在四川大学接受专业知识和理论学习,最后一年来企业进行技能培训和工程实践训练。

那么,如何让学生通过一年的企业实习,成长为具有工程实践能力、分析并解决问题能力的卓越人才呢?成都电力金具总厂展开了积极探索与实践,并在卓越工程师班培训过程中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第一批来工厂参与企业培训的共7名大学生,他们到厂报道后,厂领导高度重视,亲自参与并制定实习大学生的培养方案,对实习大学生的生活、学习、培养等各个方面做了细致周密的部署。各个部门积极参与,密切配合,群策群力为大学实习生的培养献计献策。经过一年的共同努力,不仅培养出7名优秀的大学毕业生,还探索出了一条具有成都金具厂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

实施“1+N”导师制度,为人才培养全程保驾护航

为充分体现工厂的人文关怀,让刚刚迈入社会的大学生更好的适应社会。生活方面,工厂为实习生指定了一名实习总教头,全面负责实习生工作、生活过程中遇到的所有问题。技能培养方面,组织厂干及中干构成导师团,为每位实习生指定一名厂干和一名中干作为直接导师。为了避免直接导师辅导的局限性,在一对一导师的基础上,推行交叉培训。学生所到部门,遇到的中干就是导师,做到全方位、全天候人才培养。通过这种“生活总教头+技能培养导师团”的模式,实现为人才培养全面保驾护航。

倡导周例会制度,提升学生综合素养

为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工厂实行了周例会制度,例会由实习生轮流组织,轮流担任主持人,轮流担任书记员,轮流撰写会议纪要。会上实习生一起交流本周的实习收获,探讨实习遇到的各种问题,解决实习过程中的困惑,安排下周的实习计划。让学生在会议交流、总结的同时,全方位提升组织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总结能力、现场记录能力、文章写作能力,全面提升实习生综合素养。

专题讲座与不定期讲座相结合,实习理论与实践有机融合

为了帮助实习生把零散的实习知识转变成知识系统,进而形成完善的知识体系。工厂结合实际,为实习生制定了专题讲座培训课程计划。为学生开展“重大装备设计与制造系类课程”、“工业企业管理系列课程”等专题讲座。在实习过程中,结合学生实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开展了不定期讲座培训,及时为实习生答疑解惑,通过专题讲座与不定期讲座相结合,实现实习生知识体系的系统提升。

实行轮岗顶岗制度,全方位深度接触企业工作实践

为杜绝培养出人才的岗位局限性,工厂实行轮岗实习制度,安排实习生在一年实习期间分时段前往各个车间、部门进行实习。为了保证实习的深度,保证实习达到切实提升个人技能这一目的,工厂实行顶岗实习,让实习生参与到具体的实习岗位中进行培训,通过轮岗顶岗实习,有效的保障了实习生接受培训学习的深度和广度。

以工程项目为依托,全面提升学生工程实践能力

工厂不仅倡导实习生拓宽知识的广度,也注重根据实习生的自身特点挖掘专业知识的深度。为此,工厂鼓励学生参与到企业的技术公关项目、技术改造项目中。通过切身参与到项目中,深度钻研相关领域的专业知识,真正实现学生“一专多能”,甚至“多专多能”。彻底杜绝学生的企业实习变成走马观花式的参观,切实提升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

在第一届实习生实习结束时,我厂熊维持副厂长携全体企业导师和川大制造学院王杰副院长一行,共同见证了实习生毕业设计答辩暨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实习总结报告会。会上校方对实习生的快速进步和成长表示非常满意,对工厂的人才培养模式予以高度评价,并表示要总结工厂的人才培养经验推广的其他培训基地。

第一届实习生经一年企业培训和双向选择,最终3名大学生留在工厂继续工作。对企业而言,他们具备直接上岗的能力,能够直接委以重任,提高企业对人才的利用效率。对学生而言无需实习期,能够熟练地适应工作岗位,节约实习时间。对学校而言,向社会输出了优秀的毕业生,提升学校影响力,实现了“学生-学校-企业”三赢的目的。校企双方一致认为,要继续推动这种人才培养模式,要源源不断的向社会输出更多具备工程实践能力的优秀人才。

通过第一届培训实践,工厂积累了许多重要的人才培养经验,建立了多项行之有效的培养制度,形成了积极向上的培养氛围,收获了3名优秀的新进员工。为此2015年7月,工厂迎来了第二批来自四川大学的卓越工程师计划实习生。工厂将在第二届实习生的培养中,全面总结并应用第一届培养过程中的成功经验,积极探索人才培养的新策略、新方法,进一步完善工厂的人才培养体系,进一步探索人才培养新思路,走出一条具有成都电力金具总厂特色的人才培养道路。